2012年7月16日

[耶穌你的全勝的愛] 挽救18世紀英國脫離流血革命的推手 衛斯理兄弟-詩歌209

詩歌時代:第三時期(1670~1790)│分類:聖靈的豐滿

從得救到得勝-一個使英國倖免於流血革命的偉大力量
18世紀是個流血革命的時代。美國獨立運動於1775年爆發,1789年法國大革命更加波濤洶湧,將人民渴望自由、平等的能量在西方世界中釋放出來。

在當時,英國社會的情況其實一點也沒有比美國、法國更好。工業革命下的英國,所面對的是極度貧富不均、道德敗壞,與社會結構劇烈的動盪。18世紀中葉的倫敦,勞工階層普遍依靠酗酒紓解痛苦,短短20年內,倫敦酒的消耗量劇增了3倍,平均6間房子就有一間是酒吧。人民的憤怒和痛苦已走到臨界點;整體看來,似乎所有的現象都指向一個暴動、革命的開端。

但,革命沒有發生,為什麼呢?

許多歷史學者的觀點趨向一致:由3位基督徒在18世紀中所領導的變革,颳起英國的屬靈旋風,大幅度改變了社會風氣,挽救了在頹喪邊緣的英國脫離流血、暴力的結局。他們三位是誰呢?
  •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91):一生旅行佈道25萬英哩,講道超過4萬2千次;演說時重邏輯、理性,營造出說服力極強的講道風格。約翰的出現,有如新約時代初期的施浸者約翰,勇敢指出英國是個道德淪喪、背叛神的國家,號召全國悔改歸向神。但約翰最讓後人稱道的,是他組織、管理的能力,使得他們兄弟所創辦的循道會至今在全球擁有超過4,000萬的基督徒。
  • 喬治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 1714-70):由衛斯理兄弟傳福音帶得救的講道天才。他激情、生動、感染力極強的講台藝術和約翰的知性風格相輔相成。據說他傳道時,常因千萬失喪的靈魂而痛哭流涕。根據推動美國獨立運動,同時也身為科學家的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研究,懷特腓的聲音在開放空間,不靠揚聲器的情況下,可以讓2萬人聽得清清楚楚。
  • 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 1707-88):約翰衛斯理的弟弟。哥哥以佈道知名、弟弟以寫詩傳世。查理一生寫詩超過7200首,他的詩歌是點起英國復興烈燄的強力催化劑,加倍加強哥哥約翰與懷特腓話語的能力,使整個復興成了一個絢爛、美麗的見證。

2012年6月19日

[我神我愛我的永分] 以詩歌撼動了整個時代 英語聖詩之父以撒華滋-詩歌441&85

詩歌時代:第三時期(1670~1790)│分類:經歷神(我神我愛我的永分) / 讚美主(我每靜念那十字架)

你外在天我有何人,在地有你無缺!(詩歌441)
如果說達秘(John Nelson Darby)是教會歷史上最俊美的型男的話,以撒華滋(Isaac Watts 1674-1748)可能是其中最其貌不揚的角色了...

肖像中的以撒華滋,總是穿戴寬大的長袍披風,好像畫家非常體貼地,試圖遮掩他柔弱嬌小的身體,讓他那不成比例的大頭不致顯得特別突兀。

長到成人的以撒華滋僅有5呎高(152公分);突兀的五官,女性化的嗓音,使得他在生活中處處受挫。

20歲出頭時,他曾向一位有教養的上流社會女子求婚,對方卻委婉的回答:『我雖然喜愛珠寶(以撒華滋的頭腦),卻無法接受包裝珠寶的盒子(他的長相、外貌)(註1)

然而,「要緊的不是人怎樣看;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16:7),神賜給了以撒華滋一個極為美麗的的音樂心靈,讓他用詩歌帶動了整個時代的屬靈復甦。
雖然相貌大異其趣,達秘與以撒華滋的一個有趣的共通點是二人皆終身未婚
教會歷史背景
英國的道德與信仰已經敗壞到「任何基督教國家從來未曾見過的程度」哲學家柏克萊主教(George Berkeley, 1683~1753)

2012年5月28日

[我是一隻籠中小鳥] 監牢牆垣無法禁閉的聖潔心靈蓋恩夫人-詩歌524

詩歌時代:第二時期(1500~1670)│分類:試煉中的安慰

『我們要尋找好幾個世紀才能遇見的一個真正神聖的榜樣。』約翰‧衞斯理論及蓋恩夫人(Madame Guyon, 1648-1717)
時間是在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一百年之後的17世紀。新教在歐洲吹起的改革旋風緩緩停滯,轉為死沉無力。如同主在啟示錄責備撒狄召會:『按名你是活的,其實是死的。』(3:1)

在神主宰的安排下,祂沒有繼續在新教-更正教中進行復興,祂竟在舊教-天主教中呼召一群愛主且追求內裡生命的基督徒,這對膚淺的新教是個強烈的刺激與回應,使他們在幾十年後也開始積極尋求屬靈的革新。

在教會歷史中,這群基督徒稱為內裡生命派(或奧祕派),而蓋恩夫人是其中主最顯明的榜樣。

和路德相比,蓋恩夫人的生活顯為平凡、簡單,不具備特殊的地位身分;但她的屬靈生命的追求、對禱告的深入見解,影響了在她之後幾乎所有教會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新生鐸夫(Zinzendorf)、莫拉比亞(Moravians)弟兄們、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賓路易師母(Jesse Penn-Lewis)、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宣信(Simpson),與近代的倪柝聲弟兄(註1)

「我是一隻籠中小鳥」(註2)是一首極其優美、深具感性詩意的獨特詩歌;在詩歌中,蓋恩夫人將自己在監獄中的生活比喻為在籠中禁閉的鳥兒,心靈無拘無束,不住向祂所愛的主歡唱樂歌。
新曲歌譜下載:http://bit.ly/JP9Zgi

從這首甜美的小詩中,可以看見蓋恩夫人一生的苦難與十字架、隱密中的禱告,和她生命經歷的流露:

2012年5月8日

[我神是我大能堡壘] 宗教改革時代捍衛真理的領袖馬丁路德-詩歌638

詩歌時代:第二時期(1500~1670)│分類:屬靈的爭戰

馬丁路德送給教會的3件大禮
「魔鬼沒有理由讓所有美妙的旋律都為了他」-德國聖詩之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直到今天,全世界的基督徒仍在享受馬丁路德所給予的禮物:
  1. 「因信稱義」的真理;
  2. 公開的聖經;
  3. 普及的詩歌。
在路德以前,詩歌皆用拉丁文寫成,民眾來到教堂,無法高聲讚美,僅能靜靜坐在椅子上,聆聽專業唱詩班唱出他們難以理解的語言。
路德的詩歌中總呼籲神的兒女要選邊站,站在真理這邊、站在主這邊
路德相信所有的聖徒都該是祭司(彼得前書2:9),一同敬拜、讚美神。他把許多難懂的拉丁文詩歌翻譯成德文,改變了幾世紀以來只允許唱詩班歌唱的慣例,恢復了在教會中全體唱詩的實行;他說:「我為神的兒女創作德國讚美詩,使神的話語能藉着詩歌活在人們心中。

2012年5月2日

[合一進美地] 獻給昨日擁有 今日經歷 明日追尋之同伴的詩歌

很久沒有聆聽到一首描述教會生活,如此深刻、溫暖、真誠的詩歌。

在這首由中山大學弟兄姊妹們於2011年創作送給應屆畢業生的詩歌中,我們聽見了一群大專基督徒在教會生活享受了「昨日擁有、今日經歷、明日追尋」的寶貴基督,也令我想到淡江大學的畢業詩歌「錫安大道」;不知不覺我們也在聆聽詩歌的感動中,找回了對基督、對教會那上好、起初的愛。很受副歌中的歌詞感動:
脫世界,進美地,美善甘甜奶與蜜,必有福,有如甘​霖,降下沛雨豐無比。
寧花費,不為己,我願消失在祢裡,全聖別,討神歡欣,身​體獻上作活祭。
歌譜下載:
合一進美地-召會生活版
合一進美地-中山大學家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