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一首見證達祕與弟兄會的「無終之歌」-詩歌110

詩歌時代:第四時期(1790-1850)│分類:讚美主
相關文章:

一代代見證的火炬

教會歷史2,000年來,在神所帶下一次次的屬靈復興中,總是力挽舊時代的偏差或墮落,在真理或靈性上,恢復到更貼近神心意的標準。

然而,在這些復興中,往往因著人的軟弱,總會悄悄地留下一些「不乾淨的尾巴」,被詭詐的撒旦揪住不放:
  • 4世紀被立為國教:基督徒經過了西元1~3世紀10次駭人的大逼迫後,終於信仰有機會被平反、接受,甚至被立為堂堂國教;卻在這時,異教的風俗、禮儀被偷偷引入,混雜在基督徒的信仰中,聯合生根;
  • 16世紀宗教改革馬丁路德恢復了因信稱義、公開聖經,堅持脫離舊教(天主教)陳腐的系統,卻在他工作的後期耐不著壓力,產生了另一個組織-路德會,延續政教合一的傳統,間接影響英國國教-聖公會,和瑞士喀爾文宗的產生模式;
  • 19世紀的弟兄會:達祕恢復了聖經中教會的真理,知道只有一個教會,也切盼回到基督身體的合一,卻因對聖經預言解釋的歧見,造成基督身體無限的被割裂;其分裂的團體,到今日竟有超過兩千個登記的宗派。
然而,人會失敗,神永不失敗;歷史軌跡中一棒又一棒,有人跌倒,會再有人接起棒,見證的火炬不熄滅,每代主都有一人,傳承生命,接續復興。



起來!尋找真正的「教會」
「在聖經裡我找不到一個東西叫作國教!」-達祕
達祕(John Nelson Darby, 1800-1882)在26歲時,背離父親、親友期盼,丟棄律師光輝的前景,被按立成為英國國教會-聖公會-的牧師。

然而,在國教任職期間,他看遍了屬死的儀式,了無生氣的會眾,和死沉的制度;達祕心中響起一個疑惑:『難道,這真是神心中所喜愛的教會嗎?』

忙碌將達祕的疑惑湮滅在遺忘中,但神卻用突乎其然的意外喚醒了他的疑惑。

2年後,達祕乘著馬,在群山間看望聖徒時,馬兒因受驚飛騰起前腳,把達祕重重地摔在門板上。重傷長期修養的期間,讓他沒有理由繼續推諉潛藏在深處的疑惑;他的手指在聖經中來回穿梭,期待神自己解答這個在他腦海中迴盪已久的懸疑。

有一天,他讀到了《使徒行傳》,早期教會的生活令他深深著迷。達祕恍然大悟,知道這就是他尋尋覓覓的答案。

多年來,國教中的政治手段,階級制度,權力鬥爭,讓他傷心;在《使徒行傳》中,他領悟,教會的元首不是地上的王,而是復活的基督;教會是主的身體,各個肢體該盡出生機的功用。所有真正重生的信徒,都有能力,也有義務事奉神。達祕盼望回到使徒行傳2章和4章中所啟示的教會原型。

1827年10月,達祕在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養病。寒冷的冬天襲來時,他拄著拐杖,在街頭上尋找真正的教會;終於,神讓他遇見了孕育在強褓中的弟兄會。


達祕與弟兄會(Brethren)的開始
「雖然國教內的儀式和祭司制度是屬於死亡的,但是並非這些驅使我離開英國國教。我離開的原因乃是我在尋找基督的身體;國教裡面沒有基督的身體,或者甚至在整個教區內並無一個得救的人。」-達祕
達祕遇見的,是一群同樣不滿於國教亂象,年紀大多不滿30歲的年輕弟兄們。他們在聖靈的引導中,感覺應該照著《哥林多前書》14章的啟示(註),簡單實行主的話:「七日的第一日, 我們聚會擘餅」(使徒行傳20:7)

弟兄們丟棄華麗繁瑣的聖公會主日禮儀,勇敢地將餅杯置於家中簡樸的桌上,以靈與真實敬拜神,他們事後回憶,『我們的心是多麼的快樂,這種喜悅我永遠也無法忘記。這個的聚集的開始,不僅有主的同在,更是有主的笑臉』。

3年過後,經過了一翻的禱告掙扎,31歲的達祕終於毅然決然,離棄聖公會所賦予他牧師的頭銜,與「弟兄們」一同奉主名聚會。

外頭是冰封的二月天,他的靈裡卻火熱焚燒,他感到肩上無比輕鬆,不需再背負幾百年來宗教傳統的重軛;來到弟兄們中間時,達祕不再是世人推崇的律師、會眾高舉的牧師,他僅僅是一位謙卑、平凡的「弟兄」。繼100多年前摩爾維亞的新生鐸夫(Zinzendorf,1700~1760)之後,在教會歷史中從未有過如此單純的起頭。

一位弟兄見證了弟兄會當時彼此相愛、甜美興旺的光景:
這裡充滿了愛,如同在家裡般自在。他們的教訓啟迪我,他們的喜樂鼓勵我,他們的交通安慰我,他們的扶持加強我,他們的單純使我感到甜美。這裡處處流露出聖靈的果子。
自達祕正式加入以後,弟兄會的啟示就如瀑布一樣,奔騰傾瀉下來。在他的帶領下,弟兄們的聚集從愛爾蘭擴展到英國、歐陸和美國各地。從31歲到他近90歲離世,達祕一生在全球各地建立了超過1,500處的聚會,在倫敦就超過3,000人。
初期弟兄會的領頭弟兄們
左上:達祕 / 左下:牛頓(Benjamin Wills Newton) /
右上:亨利凱克(Henry Craik) / 右下:喬治慕勒(George Mueller)


弟兄會廣泛的影響
「弟兄們的運動,其重要性乃是遠超過改教的運動。」-潘湯
倪柝聲弟兄非常欣賞弟兄會,《教會的正統》可以說是倪弟兄將弟兄會對於教會的史觀的精華整理,裡頭有一段說:
我們感謝神,教會問題到了弟兄們運動就得了解決。神的兒女的地位差不多都恢復了。 
在量上、在豐富上,你看見牠比改教(16世紀宗教改革)更大。...從那個時候起,人知道甚麼是教會,知道教會乃是基督的身體,神的兒女是一個教會,不能分開的。他們的著重點,就是弟兄,就是切實的相愛。
在召會歷史的脈絡中,弟兄會承接著19世紀新生鐸夫摩爾維亞教會、衛斯理兄弟的循道會。它能帶來對後世如此無遠弗屆的影響,有幾個主要的原因:
  1. 純淨:當基督信仰被系統化、世界化,組織化,就失去了純淨的本質,癱瘓了神的活話。弟兄會是組織基督教的反動,慢慢的,人們離開國家教會,去到自由團體。倪柝聲因著讀了弟兄會的書籍,『認識宗派組織的錯誤,認識基督的身體只有一個,教會不應由人意組織而成,只應直接由聖靈帶領』。
  2. 盼望:19世紀的歐洲,拿破崙正興起大規模的戰爭,歐陸政治版圖搖動、重組,人民的心開始對聖經中的預言產生興趣,而弟兄會有史以來,頭一次將啟示錄和但以理書中深奧難懂的預言解開。沒有弟兄會,我們就不知道什麼是千年國、被提、新耶路撒冷,和主的再來。
  3. 相愛:在聖經的亮光中,達祕看見基督的身體-教會-只有一個,無法被分開。階級制度是不合乎聖經的,於是弟兄會『溫暖的歡迎所有要到他們中間的人,不管他們是屬乎那一個宗派,他們沒有任何門類的感覺。』(倪弟兄)神的愛是超越宗派的,他們個個被神的愛充滿,活出彼此相愛的生活。
  4. 國度:在達秘所處的19世紀,啟蒙運動並沒有為歐洲帶來福樂,反而工業革命帶給多數人的盡是痛苦。人心嚮往的,是衛斯理兄弟所傳揚的神,而稍晚達祕所傳講的國度真理,為患難中的民眾帶來盼望,對人產生極大的吸引力。
  5. 接納:達祕說:『因為我們的筵席乃是主的筵席,不是我們的筵席,所以我們接受所有神所接受的人,就是所有貧苦的罪人,逃避來尋求主作他們藏身之處。』照著主接納的原則,弟兄會接納一切主所接納的人。
  6. 平等:倪弟兄說,在當時『有爵位的丟掉爵位,有地位的放下地位,有學位的撇棄學位,大家除去任何屬世和教會的階級,而簡單的來作基督的門徒,而彼此作弟兄。』達秘所帶領的聚集強調無階級制度,信徒彼此以「弟兄」互稱。
  7. 真理:弟兄會以聖經為本,大破大立,不倚賴傳統,不接受權威。弟兄會出了不少偉大的聖經教師:倪柝聲弟兄極其推崇的《摩西五經略解》的作者馬金多(Mackintosh)、解經名著《地的最早時期》(Earth's Earliest Ages)的作者彭伯(G. H. Pember)、出版《晨光報》達31年的潘湯(Panton)
至今,弟兄會的聚會處仍維持簡樸、平凡的作風


《詩歌》110「聽哪千萬聲音雷鳴」賞析

黑暗密室中的無終之歌
聽哪,千萬聲音雷鳴,同聲高舉神羔羊;
萬萬千千立即響應,和聲爆發同頌揚。
(1節)
「聽哪千萬聲音雷鳴」出自達祕的詩輯《屬靈詩歌》(Spiritual Songs),這首詩歌又有個響亮的別名-「無終之歌」。倪柝聲說,『這是一個永世無窮無盡的讚美,所以稱它為無終之歌。』又說,『我們所唱過的詩,難得有一首詩這麼大。』

36歲的達祕,離開英國國教會才5年的時間,擺在他前面的,是一條康莊大道,人們都期待聽見他話語中的啟示;此時的弟兄會正在茁壯,站立未穩,一片未知的前景仍在等著他。

達祕這時卻突然病倒,一種慢性病侵害他的眼睛,他無法睜眼見光,孤單的躺在黑暗的密室裡落寞養病。

然而,在最黑暗、無望的時刻,神讓達祕瞥見了祂的榮耀,彷彿看見了啟示錄4~5章裡的畫面,頓時,達祕的心中被無盡的讚美充滿。他無法抵抗主的啟示,睜不開眼的他,一字一句吃力的念出這首詩歌,讓一位守在身畔的弟兄抄下這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詩歌。

此時,他心中沒有恐懼,他知道縱然離世,也有榮耀的盼望等待著他。

「人若不滿足,就會有所要求;有要求時,就無法讚美,只能禱告祈求。」(王生台)

孱弱的達祕沒有一絲的不滿足,在詩歌中,他似乎帶領唱詩的人一同置身於一個宇宙的大集合,那裡有千千萬萬的信徒與天使、四活物一起圍繞著神的寶座,喜樂滿懷地同聲讚美神羔羊,個個都滿足,個個都無求。

這首詩歌以整個宇宙為舞台,以神子羔羊為主角,展演一齣延續到永永遠遠的唯一劇情。無終的讚美圍繞著神的寶座和聲讚美,這是古今中外規模、場景最雄壯、磅礡的詩歌,也是人類歷史和神聖歷史中最榮耀輝煌的時刻。

原本是卑微無望、孤單破碎、心如孤島的人們,和諧一致唱著遠比貝多芬的9號交響曲快樂頌還要歡騰萬倍的詩歌。無數張口,卻只有一個題目;無數個人,仍只有一個聲音。



詩歌中的歷史與啟示
聽哪,天上又發歌聲,讚美聲音又四震,
穹蒼之中滿了阿們!『阿們』因是同蒙恩。
(7節)
《詩歌》110中這幅基督身體合一、同心合意的景致,是達祕終生致力的目標,也是他職事起初的異象和願景。

然而,在詩歌完成後的幾年,弟兄會面臨了第一次的分裂。因著對聖經中關於基督再來預言見解不一的爭執,達祕和一位親密的同工牛頓分道揚鑣。而這只是分裂的開端。

達祕絕不曾想到,在他病癒,甚至在他離世多年以後,弟兄會中本該有的無窮無盡讚美,卻被無窮無盡的道理爭辯取代,產生太多羞恥的分裂。達祕年輕時所看見的榮耀召會與基督身體的一,才過了幾代,20世紀末有人統計,弟兄會在全球,共有超過2,000個不同的團體。

很諷刺的是:人常在自己曾經最堅持、最清楚,最有把握的事上,失敗的最為慘痛。

弟兄會的故事是個沈重的啟示,這首詩歌是一個心痛的提醒。提醒我們需要我們恢復起初的愛,行起初所行的,在神的光中,走一條始終如一之路。

註解
  • 「每逢你們聚在一起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為建造。」-哥林多前書14:26

參考資料:



你一定也喜歡的經典詩歌賞析:
Info:
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是為期1年半的詩歌探索計畫,將2000年來的詩歌歷史分成七大時期,以每兩週一篇的速度,細細挖掘歷史中最具代表性的39位詩人與其39首最具影響力,至今仍在教會中屹立不搖之詩歌背後的故事。

你可以到這裡看我們所完成的部份: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