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納的生命與蘇格蘭教會的故事波納(Horatius Bonar, 1808—1889)出生於一個服事蘇格蘭教會長達364年歷史悠久的家族。然而當服事的接力棒傳到他手上時,教會已經變質。政教合一侵蝕了教會,政府中的非基督徒官員處處控制教會的每一層面;在聚會中,在生活裡,基督徒被牢牢轄管,無法自由的敬拜神,實行出聖經中啟示的教會生活。
經過了長期的協商和抗爭,終於在1843年,36歲的波納和他的恩師Chalmer毅然決然離開國教,帶著國教中超過1/3-共400位-的傳道人,並領著更多基督徒離開專權的國教。
這個勇敢的舉動將永遠在蘇格蘭的教會歷史上留下印記,好像3000多年前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法老的控制,也像亞伯拉罕聽見神的呼召,離開本族父家迦勒底的吾珥,聖經希伯來書記著:「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他出去了,還不知道往那裡去。」
波納舉目茫茫,下一份薪水不知道在何處,自己的產業也得放棄,並遠離自小一起長大,在國教中的親人、朋友們。但如同信心之父亞伯拉罕,波納甘心拋棄人的眼光,丟棄地位、尊嚴,頂著國教叛徒的污名,投身在一個渺渺的未來中,只因相信這事是出於神。
不久,一個出於聖靈的教會終於被建立起來,他們雖然一無所有,但卻擁有萬有。神漸漸祝福他們,他們開始建立家室,成立醫院,也有能力差派許多弟兄姊妹前往全地傳福音。
幾年後,當年在國教的聖徒們看見了他們在主裡的喜樂與所蒙的恩典,有意加入他們時,波納熱切的伸出寬容的手,不計前嫌,在紛爭與衝突裡建立和平,消弭了神兒女間曾經分裂的傷痕。
將信仰從神學窠臼中釋放出來的寶貴詩歌波納除了身為在蘇格蘭教會歷史上舉足輕重的角色之外,他還是蘇格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甚至人們尊稱他為「蘇格蘭聖詩之王」(註1)。
波納詩歌的珍貴之處,不僅在於他波折傳奇性的教會歷練,也在於他飽經傷痛的生命經歷。
他的一生,親手送走了5位兒女與愛妻的離世。直到晚年,他的一位女兒因為喪夫守寡,帶著5個孩子投奔父家,波納非但沒有嫌棄,反而將這當做神的恩典,並說,『神當初取走了他的5個孩子,現在又將這5個孫兒女帶來成為他的安慰』。
波納的詩歌有個顯著的特色,就是極為注重神學性的真理,但在詩句的閱讀和頌唱之間不會覺得乏味老調,反而滿有生命,充滿濃郁的情感和俯拾即是的靈感。
他的手中總夾著一本筆記本,將無論何時主給他的靈感:一個詞彙、一句感謝的話、一處亮光,密密麻麻的記在本子中。他的詩不重視文學的價值,不經營詞藻、構詞或韻律,反而運用流暢的詩句,鑲嵌嚴肅的神學真理,使之沒有斧鑿的痕跡,而讓人在歌唱中不知不覺領受了最生硬的真理知識,並把知識化成一陣陣的感動。
波納說:
信仰要發揮其功能,就必須首先從神學中被解放出來。信仰是包裹在一塊冰裡的一朵美麗之花,若花要被解放出來,冰需要先被融化。他的詩歌就是從神學的窠臼中解放信仰的融冰利器,是一株株綻放生命的花朵,將信仰的核仁帶給那些以靈、以真歌唱的人們。
『把人指向基督,而不是波納!』波納寫詩的時期縱貫了他的一生,在寫詩的那50年間,他的600首詩歌在英倫三地的教會很可能是最具影響力的,甚至直到現代,世界各地的教會中仍廣為流傳,不斷傳唱。
諷刺的是,波納自己一手所帶領的教會竟然不唱詩歌,在主日的敬拜中更禁止聖徒唱詩讚美;還好,在歷史長流的眼光中,這600多首珍寶的詩歌沒有一首枉費,曲曲都是為著歷代的教會。
波納是優秀的詩人,也是優秀的傳道人和作家(註2),他的話語鏗鏘有力,將人引到基督,字字句句都蘊含能力。在一篇有名的講台文章中,他說:
如果我拋出一根繩索給即將溺斃的人,我變成了拯救者。但基督難道沒有做的比這更多嗎?
如果我冒生命危險跳海救援落水的人,我變成了拯救者。但基督難道沒有做的比這更多嗎?
為了我們,基督不僅冒著生命危險,祂乃是拋棄了祂的生命。
祂救贖我們,不是僅使祂遭受一些損失、一點犧牲、一點勞累,或一點受苦,彼得前書說:「你們得贖,...乃是用基督的寶血」(1:18-19)。祂是把祂所有的一切-甚至是祂自己的性命-都給了我們。這種拯救真配得我們高聲歌唱並歡呼:「祂愛我們,用自己的血,把我們從我們的罪中釋放了」(啟示錄1:5)。(註3)在滿有感力的文字中,我們彷彿也見到了波納豪情的面容,舞著奔放的手,口裡滔滔著述說基督的寶貴。
竭力把人帶到基督面前的這個特點,也是波納的詩歌中的主題。他不在詩歌裡表達自己的經歷和感覺,只注意主,且注意把人帶到這位救主神裡面。
1889年夏天,波納82歲。一生忙著寫詩、創作的他,在生命離去的最後一刻,知道人們將對他的一生感興趣。但波納希望別人看不見波納的故事,只看見耶穌的故事;看不見波納的榮耀,只看見基督的榮耀,於是激動的對身旁的人說:『拜託不要幫我寫傳記!』在嚥下最後一口氣時,又說:『要把人指向基督,而不是波納』!
波納的願望果然成真,到了今天,仍沒有人為他立傳。
「沒有血,沒有壇」(詩歌40首)詩歌賞析「沒有血,沒有壇」可以說是在詩歌本中,對神的救贖定義最完整的一首詩歌。
從舊約開始,十誡頒佈之後,神就立下祭祀的規範來赦免罪行。
自此以後,開啟了一條漫長祭祀的歷史,祭司需要向神獻上5種複雜的祭物(燔祭、素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並且反覆進行。人活得戰兢恐懼,神也看得疲乏厭倦,卻仍無法解決人根本的問題-罪。人還是犯罪、獻祭、犯罪、獻祭...,週而復始,無法止息。並且就算有人道德高超,生活謹慎,他仍是無法逃脫唯一的終局-死亡。
Napa教授說:
要終極解決這個罪的問題,必須要付出亞當當年犯罪的代價。既然亞當是神一開始就愛的,愛就愛到底,決定由神自己來作祭物,被宰殺流血獻祭,為我們永遠贖清罪債。
當耶穌成功的死而復活,打敗死亡一直無敵的黑暗力量時,撒旦的勢力也一併被擊潰瓦解。這樣一次永遠解決罪的問題,此後不再需要血和祭壇來獻祭了。「祭司」這個辭在希伯來文原意是造橋者(bridge builder),目的是幫助人「渡過」,從這岸到另一岸;把人帶給神,也把神帶給人。耶穌自己最後成為我們的大祭司,成就了永遠的救贖,將神一次永遠的帶給我們。
就像以下兩處經文所說的:
「惟獨這一位既為罪一次獻上祭物,就永久在神的右邊坐下了;...因為祂一次獻祭,便叫那些得以聖別的人永久完全。」-希伯來書 10:12-14
「並且不是藉著山羊和牛犢的血,乃是藉著祂自己的血,一次永遠的進入至聖所,便得到了永遠的救贖。」-希伯來書9:12於是,再也不需要舊約祭牲的血和物質的壇,這段背景也成為這首詩歌的鋪陳和開端,成為第一節的詩句:
沒有血、沒有壇,祭祀已成過去;並成為所有蒙恩的基督徒蒙拯救,經歷爭戰得勝、神的恩典、永生盼望,與奉獻自己的開端。
沒有煙冒、沒有火燃,犧牲再無必需;
更美的血流自更貴的脈,洗淨人的污穢,清償人的罪債。
聆聽詩歌:沒有血,沒有壇。
波納在詩歌本中的詩歌《詩歌》本:
- 29首-我們從前所有,不過就是死亡、罪惡
- 40首-沒有血,沒有壇
- 180首-在此我要主,與你面對面
- 187首-為著這餅和這杯,為著神子曾降卑
- 278首-光中之光照進,罪惡之夜驅盡
- 293首-求你揀選我道路
- 457首-十架永遠得勝
- 499首-非我所是,主阿,乃你所是,只有這個會叫我心安寧
- 832首-我聽見了主耶穌說(波納最有名、流傳最廣的詩歌)
註解:1. 「之王」與「之父」
在教會歷史上,人們用了許多「之王」與「之父」來尊稱在屬靈上有份量的人們,例如:
- 英語聖詩之父-以撒華滋
- 英語聖詩之王-查理衛斯理
- 德語聖詩之王-馬丁路德
- 解經之王-達祕
- 蘇格蘭聖詩之王-波納
波納的著作到現今仍有收藏的價值,甚至近年來美國的出版社付出心血蒐集波納所有的詩歌與創作、解經、講台講稿,集結成47大冊的大全集,供有心的基督徒一生細細享受。
3. 「如果我拋出一根繩索」英文原文
If I throw a rope to a drowning man, I am a deliverer. But is Christ no more than that? If I cast myself into the sea and risk myself to save another, I am a deliverer. But is Christ no more? Did He risk His life? The very essence of Christ's deliverance is the substitution of himself for us--his life for ours! He did not come to risk his life; he came to die! He did not redeem us by a little loss, a little sacrifice, a little labor, a little suffering: 'He redeemed us to God by His blood' (I Peter 1:18,19). He gave all he had, even his life, for us. This is the kind of deliverance that awakens the happy song, 'To Him that loved us, and washed us from our sins in His own blood' (Revelation 1:5).
參考資料: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延伸閱讀(依照教會歷史時期分類):
- 第一時期 (Before 1500) :[基督雖能千回降生-詩歌366] 三世紀基督徒、[耶穌只要一想到你-詩歌171] 中古世紀伯納;
- 第二時期 (1500~1670) :[我神是我大能堡壘-詩歌638] 馬丁路德、[我是一隻籠中小鳥-詩歌524] 蓋恩夫人;
- 第三時期 (1670~1790) :[我神我愛我的永分-詩歌441] 以撒華滋、[耶穌你的全勝的愛-詩歌209] 查理衛斯理、[Amazing Grace奇異恩典-詩歌247] 約翰牛頓;
- 第四時期 (1790~1850) :[照我本相 Just as I Am-詩歌724] 愛略特、[與我同住 Abide with Me-詩歌288] 賴特、[聽哪千萬聲音雷鳴-詩歌110] 達祕三部曲之1、[何等喜樂-補充本329] 達祕三部曲之2、[主耶穌我羨慕活在你面前-詩歌290] 達祕三部曲之3。
Info:
「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是為期1年半的詩歌探索計畫,將2000年來的詩歌歷史分成七大時期,以每兩週一篇的速度,細細挖掘歷史中最具代表性的39位詩人與其39首最具影響力,至今仍在教會中屹立不搖之詩歌背後的故事。
你可以到這裡看我們所完成的部份: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