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會主要的危險,是選擇和世界站在同一邊,而不是嘗試翻轉這世界。」-宣信(註1)亞伯特.宣信(Albert B. Simpson, 1843~1919)的一生就像西瓜汁。
38歲以前的他是剛攪好的西瓜汁,殘留著攪不爛的子粒和纖維,混濁而雜亂;38歲以後的人生是經過濾網後的果汁,甘甜而清澈。前半生,他為他的父親,為他所身處的宗派而活;後半生,他為他的神,為他所領受的異象而活。
對38歲的宣信來說,毅然離開他從小所生長、所浸淫,甚至孕育他性格與信仰的長老會,是個不必要的堅持。長老教會,是他從清教徒父親所傳承下來的教會立場,也是因為受到這個教會的推薦,他才有機會進入大學,並一路從家鄉加拿大的小會堂牧師,逐步攀升到美國最大城市紐約的知名牧師;然而,他的幸運彷彿還未用完,他的「身價」仍持續上漲。
而且,一年之前,紐約名醫才對他發出「病危通知」,判定他不久將離世;當眾人心惶惶,他卻神蹟似的經歷心臟病得到主的醫治,聖徒們歡耀不已,高讚神的奇恩的情景,宣信必定還未能忘懷。
他,是眾人的焦點;他,是王牌的牧師。在身體狀況、名譽聲望、屬靈的純熟度、生命的經歷都達到顛峰的時候,他卻剎然選擇離開這個他從小就夢寐以求的職務。他的決心有如鋼鐵般堅定,他這一出走就頭也不回。
為什麼?因為他裡頭過不去。
因為他無法忍受任何人把福音矮化,將它成為一種規條、一種眼光短淺團體的社群遊戲、一種社會既得利益者的權力。他無法矮化基督,無法矮化這位他所愛,這位他用生命中的每個部分來高舉的活神。
福音,在他看來,不是一些道理教義,不是紐約教會這群社會高階份子的專有福利。對他而言,福音是一個人,而這個人,是耶穌基督。
他曾至少看過福音如何轉變一個人,讓他從捆鎖的宗教枷鎖中解放出來,因著與耶穌的聯合,與祂是一,經歷耶穌成為這個人的救主、聖別者、大醫生、和永生的君王。而這個人,就是宣信自己。
他親眼見證移民潮的奇觀,此時世界各地的人正蜂擁遷入紐約,追求美國鍍金年代(Gilded Age, 1878-1889)的工業革面所帶來的豐饒;但他也看見紐約市的上層階級不斷累積財富,貧窮的移民付出勞力,卻僅能換得餬口的慘狀。他無法放下對這批廣大群眾的深沈負擔,甚至,他心中悄悄懷著一個夢:他不只要傳福音給他們,他更盼望傳福音到這些移民們的故鄉,他要傳揚福音到天下、到居人之地。
他的夢,來自於他所愛的主對他的耳語:「福音要傳遍天下」。但他左顧右盼,看不見長老會中任何人對這話的響應;早就習慣享受紐約貴族式生活的聖徒放不下屬世的戀慕,他們漠視福音的需要,對街口巷角隨處可見的移民採取有色眼光。宣信很清楚,任憑他說破了嘴,也永遠無法說服這些人。
於是,他憤然起身,挑戰他過往所相信的一切,他選擇離開這個藐視主話之地。
這個決定,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一種理性的叛逆。他用他前半生的經歷在醞釀這一刻迸發式的的離開。
這是宣信一生外在環境最黑暗,內在最明亮的時刻。他清楚自己所要的,但幾乎沒有一個人懂他。他親愛的妻子窮究一生也無法了解他弟兄的使命,他的配搭們質疑他所傳揚和經歷的,他的會眾不接受他對福音的負擔。人們對他所傳講的感到質疑,他所牧養的會眾無法接納在街頭初信主的新移民。至終,他心中懷著哀傷,靈裡滿著榮耀,寫下詩歌341首,「我不屬自己」:
勿對我談屬地享樂,勿用鄙利引誘我;1881年11月23日,離開長老會的第一週主日,宣信和其他6位基督徒們起始了一看似尷尬的聚集;他們不免感到唏噓,畢竟這和之前動輒數千人的聚集不可同日而語。他們敬拜主,彼此對看無語,但宣信的情緒,從來沒有此時如此波濤洶湧,他帶領大家讀了一段主的話:「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權勢,不是倚靠能力,乃是倚靠我的靈。...誰藐視這日的事為小呢?」(撒迦利亞書4:6~10)
勿愚我以地上幻影,勿用虛榮煩擾我。
我已棄絕化裝偶像,今後不再屬自己;
我已將心獻給基督,我願屬祂無所遺。(詩歌341)
從這一刻起,過去38年宗教的龐然巨石終於落地了,他再也沒有包袱!他的視野大為開闊,異象也顯得無比清楚,他終於可以放膽無所懼,承接主在他身上的獨特使命:開展福音到地極。
宣信和一生都無法理解他福音使命的妻子 |
宣信一生所傳的福音,全都具體而微地體現在他的名詩惟有耶穌(詩歌395)裡,詩歌中的其中四節,他寫出了福音的四個結晶,也是他最知名的四重福音(Fourfold Gospel):基督是我們的救主、聖別者、醫治者、以及要來的君王。
而這四重的福音,也正是宣信一生四大經歷的結晶:
1. 耶穌是救主-Jesus as the Savior
「只要能贏得基督的一摸,畢生的跌撞都值得。」-宣信(註2)順著記憶的長河逆流溯源,宣信所能摸索到的第一個畫面,就是幼年的自己,屈膝在床畔專注的禱告,期待主能讓他找到不小心遺失的摺疊刀。
宣信虔誠肅穆的童年生活,出自於父親一手的塑造。嚴厲的清教徒父親在家中厲行軍事化的屬靈教育,每日清晨帶著全家晨禱讀經,常連續好幾個小時帶全家研讀聖經,甚至到了週日,除了聚會之外,只能禁足在家沉思默想,且不准有笑鬧的聲音。
有一次宣信在主日下午溜出家裡遊玩,父親抓到了之後,隔日將他痛痛鞭打一番(因為主日需安息,不能動手);後來,他才向哥哥那裡學了奇招,就是將要被鞭打的那天,努力比爸爸更早起,點上蠟燭,且大聲讀聖經和禱告,表示憂傷痛悔,敷衍父親。
層層屬靈的教條,就像父親手上的鞭子,雖然將對聖經的知識硬是打入了身體,卻也封殺了小小心靈一切享受主的可能性。在長久被父親屬靈「罷凌」後的結果,宣信的精神耗弱、個性畏縮、神經緊繃、身體衰微,然而,最嚴重的,是產生了對屬靈事物的厭食症,他所認識的神成了一位冷峻、難以親近的神,後來他說:「我整個宗教培育過程,從來沒有告訴我:耶穌的福音是多麼的甜美簡單。」
為了準備進入大學,14歲的宣信拼了命似的學習,受到爸爸的督促,他一心想成為牧師,卻在此時,他開始經歷了生命中不斷跟隨的夢靨:凶惡的疾病與對死亡的恐懼。
在多年處於毫無恩典的環境中,敏感的他終於全面崩潰了。宣信無助的躺在床上喘息,死亡的陰影纏繞他,他呼喚爸爸,求他為自己的身體與靈魂禱告,但可憐的父親也受到嚴謹宗教的綑綁,空有一身屬靈裝備,卻找不出一句出於神,安慰供應兒子的話。看著垂死的孩兒,宣信的父親在懸望中竟然無法提供兒子得救之路,因為他自己也無法確認已經得救,整本聖經對他似乎是個空殼,整個宗教體制似乎是個惡作劇,嘲弄他們父子的無助。
有一天,疲軟的他在父親的書房遊盪,意外看見了一本「聖潔的福音奧秘」(Gospel Mystery of Salvation, Walter Marshall),其中有段話為他輕啟了生命之路:
「第一件你所能做的善工就是相信主耶穌基督,在這之前,你所有的行為、禱告、眼淚以及一切的立志都是徒然的。相信主耶穌,就是信相信祂並按著祂的話得救。就是此時此刻,祂接受了你、救了你,因祂曾說過『到我這裡來的,我絕不把他丟在外面。』」往後他回顧起自己讀到這段話的經歷時,他說,那個震撼性就像大光臨到保羅一樣。他簡單接受主的話,從那一刻開始,空虛的屬靈知識轉變成神聖的啟示,幼年的屬靈根基也都成了實際,他也不再懷疑自己已蒙主拯救。伴隨著靈裡得救的,竟是他的病奇妙地經歷神的醫治;於是,他經歷了神雙重的救恩。
2年後,17歲的他在立志一生成為傳福音者時,經過一整天的禁食禱告,立下了一份近900字聞名的「莊嚴誓約」,文字中融合了他最愛唱的詩歌和屬靈文字,其中一段這麼寫著:
「諸天哪,我在主面前和我良心面前,在此莊嚴見證:我相信主耶穌,為我的救主..., 如今我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你;主啊,求你為著你自己的榮耀,收留我、使用我。主啊,當我受到試探引誘時,求你記念我。拯救人類的大元帥啊,求你使我剛強。我倚靠你這位愛我的救主,使我得勝有餘。
求你用聖靈加倍地充滿我,並賜我天上一切屬靈的福氣,使我全然成聖,合乎主用。我乃是基督的精兵,我願跟隨羔羊而行。願主保守我,忠心至死,直到主再來。」是的,是這個對主的誓言,使得他在孱弱身體裡,仍能運用強大的意志力托住一生的事奉。在他往後日子中多次軟弱、跌倒的時刻,宣信至少有超過三次重寫並重申這份向著神而去的豪邁誓約。
2. 耶穌是聖別者-Jesus as the Sanctifier
「聖別不僅僅是一種地位或狀態,而是基督自己,一個活活的人位。」-宣信從冷峻的神到溫暖可親近的救主,青少年時期的宣信對主的認識驟然改換,總算踏出一條真實經歷生命的路。
就一個全民沉浸於追求復興運動,常流於外在興奮和浮淺內涵的19世紀而言,宣信對主的經歷之深,對聖別真理的看見,與對內裡生命的領會,是主所賜給在他之後聖徒們的奇珍。
越過了疾病與早逝陰影的威脅後,宣信將囚於他身內的真理陸續實化,他對主的認識又向上翻了一層,之前苦讀的聖經,在他面前也有了嶄新的風貌,他發現聖經不是教訓與道理的濫觴,而是愛的流露,是基督自己的顯出。幼年的死亡恐懼經過轉化,成了隨手可得的靈感,於是他寫下了幾首與基督聯合、同死同復活的詩歌,而李常受弟兄對這些詩歌的看法是:「宣信所寫關於與基督聯合的詩歌,都是屬於最高標準的。」(《為著建造基督的身體講說基督》):
祂為我死,我才能活;
我今為祂活著,
我命、我愛,我都獻給
那為我釘死的。(詩歌306首)
我已與基督同釘死,
脫自己、罪惡、俗世;
所以我能平安接領
主從死得生的命。(詩歌362首)
與基督同死何等的安適!在生命上逐漸的長大,使宣信對事奉這位活神的渴望加深,切盼為主傳福音。此時,他遇見了大福音家慕迪(D. L. Moody)的一位同工-傳福音者丹尼爾懷特將軍(Daniel W. Whittle),將軍事奉的方式大大啟發了宣信往後的服事。
脫世界、自己、罪惡,
與基督同活何等的超脫,
祂生我裡供應我。(詩歌365首)
從將軍的身上,他發現所有的人-犯罪的、不法的、不義的、背棄的-全都是神心愛的對象,這也觸發他重新思考自己所置身的長老會的現況,因為神寶愛人,遠超過這些僵化的宗派藩籬,這對他未來從教派中出走,將福音帶給紐約各色的移民人潮,有深遠的影響。
對宣信而言,福音本身成了一個活脫的人位,不再只是悅耳的道理和儀文;傳揚福音,也就是傳揚這位包羅萬有的基督,讓基督這位聖者聖化罪人的各個部分,讓新生命盈滿曾是破裂不能存水的器皿。
事奉神的時間越久,宣信越從經歷中體會,基督是他的生命、是福音、是真理的實質,基督是大醫生、是聖別者、是他事奉的活力之源;基督,是一切,又在一切之內。所以他才說:
「服事神的能力,並非天然才幹,也非個人經歷,乃是基督藉著祂的聖靈,將祂的生命和能力充滿在我們心裡。...神若不預備豐富的恩典和能力,祂就不會叫我們去作工。」一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也應運而生:
主,求你向我吹聖靈,教我如何吸入你;李弟兄曾盛讚這首詩歌,說:「他在副歌所提的「豐富」,乃是指約翰一章16節所說的豐滿。接受主豐滿的路,乃是藉著吸入祂。這會更新、聖別、變化、並模成我們。至終,這要使我們得榮耀。」(《神聖啟示的中心路線》)
助我向你胸懷一傾我的犯罪與自己。
我是呼出我的愁苦,呼出我罪污;
我是吸入,一直吸入,你所有豐富。(詩歌210)
聖別,對宣信來說,是實實在在地經歷主這位至聖者在他的生命中,引領他出死入生,成為他的一切,逐步聖化他的舉止與意念。
這種對基督的內在認識,把宣信對主的經歷帶到高峰,驅使宣信寫下幾首以「基督是一切」為主題的寶貴詩歌:
前要的是祝福,今要主自己;
前要的是醫治,今要主而已;
前我貪求恩賜,今要賜恩者;
前我尋求能力,今要全能者。(詩歌394)
惟有耶穌是我題目,屬靈的人很多,對主有深刻經歷也不少,但少有人如同宣信一樣,天生敏感的體質加上自幼年就受到嚴格的聖經教育,令他成為19世紀罕見的文字天才,兼具作家、編輯、詩人、宣道家的角色,將多產的作品流傳至今。宣信最擅長的,就是能讓一個概念,在各種文體之間有彈性的交互流轉,讓人接受多項感官的強力衝擊;他將他的經歷化成文采洋溢的文章,將文章化為富感染力的講台信息稿,將講稿化為鏗鏘有力的短句標語,將標語化為美不勝收的詩歌。多重的媒介織成一道緊密的網,輕易抓住人的心。聚會中他常用詩歌來做為收尾,總結信息的負擔,他的詩歌因此又稱為「信息詩歌」。
我的信息是耶穌;
惟有耶穌是我歌賦,
我所仰望是耶穌。(詩歌395)
3. 耶穌是醫治者-Jesus as the Healer
「神的生命和力量來了,我就不困倦不疲乏的作起工來,我乃是這樣的靠主的生命與力量,川流不息的天天作工,深深盼望繼續不斷的作工,直到一生工作完畢而後止。」-宣信1879年,宣信肩負福音開展的重任,信心滿滿的來到紐約十三街長老會,期待將福音帶給美國最大都市的群眾。
雖然這段時間以來,宣信心臟的毛病總是如影隨形,在他登山、講道激動時,不時的提醒他死亡就在暗處蹲伏,逼使他得隨身攜帶西摩尼亞藥罐,戰戰兢兢地活著。然而,距離14歲那場駭人的重病,也已經是20年多前的事了。
他以為在紐約等著他的,是迎接的雙手、渴慕的耳朵,滿滿需要福音的人潮;但他料錯了,等待著36歲宣信的,乃是他前所未見的屬靈泥沼。
紐約的聖徒們不願意脫離世界的轄制,他們戀慕生活的享受,也對福音的需要毫無感覺。他加倍努力,一面牧養聖徒,一面編輯他一手策劃的「福音傳遍各地」月刊,但這些重軛卻壓垮了自己的身體,不得不中斷服事。
童年的病饜又找上他,心臟病、氣喘病,加上重度的憂鬱症,拖垮了脆弱的神經,一位紐約名醫甚至宣布,宣信的大限不超過九個月了。此時宣信37歲,但他的身體卻有如老朽之人。
在19世紀末北美風起雲湧的屬靈運動中,除了大多基督徒熟知的慕迪「更高生命」的主流運動外,另有許多暗潮洶湧的伏流。在主的引導之下,此時宣信接觸到一支標榜著神醫的一道獨特水流。
神醫,一個不管在現代或在宣信當代都很敏感、神祕的話題,引起他極度的興趣。
參加了幾次神醫的聚會後,宣信感到迷惘,因為這和他原本對聖經的領會相差太多了。為了整理紊亂的思想,他獨自一人來到緬因州的海邊與主親近,卻意外看到一幅景象:海草被波浪衝上岸,隔不久又被海水捲回。他驚覺自己就像浮沈的海草;於是,他一個箭步向前,搶在海浪吞噬前救回了海草。在禱告中他聽見主說:「你就像這株海草,我一直看著你,希望把你拾起來,帶你到安全的地方,可惜你一直不給我機會!」懷疑的高牆瞬間崩毀,經過透徹研讀聖經中述及神醫的段落後,宣信終於抖落了身上疑惑的塵埃,並相信:身體的醫治-儘管引來爭議-也是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工作之一,因此,基督全備的福音不該少了這一塊的補滿。
幾天後,宣信回到那個帶來啟示的海邊,跪在那個一片松樹林的落葉中,向神立下了有名的神醫宣言:
1) 他莊嚴接受神醫的真理為神的話語和基督福音的一部份;並且靠著主的幫助,永不再疑惑這真理;短短幾分鐘之內,他感受了聖靈的傾注,當他再站起來之時,他知道自己已經完全得到了主的醫治。此後,儘管工作日益沈重,他仍然活力旺盛地服事主35年。
2) 他接受主耶穌作他身體的生命,作他的大醫生,醫治他一切疾病,供給他一切需用,直到他一生工作完畢;並且靠著神的幫助,永不懷疑主作他的生命和力量,從今到永遠...;
3) 他承諾要應用這福氣,以榮耀神和幫助人,無論何時何地,神要他講說或人要他講說,他都要為這真理作見證。
神醫的經歷,改變了宣信職事的軌跡。此後他不再遲疑傳講神醫的真理,但他也有意識地清楚大肆宣傳神醫的危險性。他彷如走在一條危險的鋼索上,試圖維持真理的平衡,過程中卻也無可避免的承受許多基督徒的質疑。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神醫的地位在宣信看來是基督所成就多項救恩中的其中一項;神醫不是救恩的「因」,而是「果」,若非先真實經歷主在靈中的點活,身體就無從經歷如同血漏婦人那生命的一摸。他也明白的說,如果沒有從主而來的信心,生病了就該老實的去看醫生。
4. 耶穌是要來的君王-Jesus as the Coming King
「除非一位基督徒願意盡他所能的傳福音到不信者中間,不然他就不算真順服主。」-宣信(註3)
- 「全地」的必要
對宣信來說,福音全面的傳揚是迎接國度來到的必要條件,也是為要來君王鋪平康莊大道。這是他一生職事的核心,也是他從主承託的時代使命。
1865年,22歲宣信剛從神學院畢業,即將出任加拿大規模第二大長老會諾克斯(Knox)的教堂牧師,年輕的他已顯出將來成大事的風範。當時他面臨兩個選擇:要服事人數較少的會眾或人數多的。宣信選擇待在後者,因為他覺得小規模所能服事的也少,選擇大規模的挑戰大,福音的需要多,主也會託付給他更大的任務。
宣信寬廣的心願,引領他到更寬廣的教會。八年後,宣信受美國肯塔基州的長老會邀請,來到了一處人數更多,挑戰更大的柴斯納街教會(Chestnut Street Church)。此時,美國南北戰爭剛結束,許多苦悶、愴痛的靈魂遊走在城市裡;雖然戰爭結束了,南北的對立仍隱隱存在。做為一個加拿大人,宣信是個絕佳的中介者,融合南北的仇怨。宣信帶給這個被種族、政治、仇恨所割裂國家的第一篇信息,主題就是「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馬太福音17:8)
惟有耶穌(Jesus Only)成了宣信的座右銘,也成了這個國家最需要的信息;他一步一步帶領事奉團隊為福音而癲狂,他也見證了福音可以弭平傷痛、化解對立。宣信逐漸領悟,「人」是神心頭所看為最為寶貴的,不是教會的形式,不是外面的活動,也不是長老會裡的傳統規條。
柴斯納街教會的人數不斷擴增,宣信甚至每週主日晚上租下圖書館的大禮堂,將它轉變成附近地區傳福音的中心。超過2000人因此週週擠進禮堂,聆聽大好信息。
但人數擴展的速度跟不上宣信自己福音心願增長的速度,他知道主在他身上要做的不只這些,此時他也渴望創辦一份海外宣教雜誌,使得福音可以無遠弗屆的傳到全地。在他內心反覆騷動的時候,1879年,宣信收到一份來自紐約十三街長老會的邀請,他故此沒有任何遲疑,舉家搬到紐約-一個人口呈爆炸性成長的巨型都市。
- 窄路的福音
紐約十三街教會雖然因著宣信的前去,人數一直繁增,但他們之間的溝通卻始終帶著隔閡,紐約的「會眾為了作體面的基督徒,想要一個傳統的教區,而宣信所要的卻是滿了稅吏與罪人的會眾。」他們不願意向身旁廣大的移民潮傳福音,他們對鄰舍毫無體恤同情,只欲追求舒適的宴樂。
先鋒總是孤單的,當宣信越發為著福音火熱,想鼓舞其他城市的牧師一起傳福音時,卻少有人響應,冷沉瀰漫在他們身上。他們不願意和彼此合作,擔心這會讓自己的會眾被其他教會奪去。
經過兩年充滿氣餒的嘗試之後,宣信漸漸明白,在這群嚴謹遵守儀文規條的長老會信徒中間,福音尋不到出路;於是,他做了一個無可逆轉的決定:辭去牧師職位,放棄了年薪5000美金的優渥生活,在一家八口沒有任何備胎計畫下,開啟了一條不尋常的路。宣信的心情,有如他自己所寫的詩歌:「前要的是祝福...前是我的事業,今為主工作,前欲得人稱讚,今求主喜歡。」(詩歌394)
對這些無法了解他,面露困惑的紐約聖徒們,宣信將路加福音4章18節送給他們,作為他苦口婆心的臨別講道:「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膏了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去宣揚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復明,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宣信後來回憶這段經歷,見證說:「我們都是軟弱貧窮的人,只專一依靠聖靈的能力。讚美主!祂從不誤事,常聽我們的禱告,從那一天起,直到如今,祂都一直賜幫助。」
隔週主日,宣信和其他六人一起聚集擘餅,為著紐約市的福音禱告。宣信接觸人極度具有彈性,嘗試多角度的滲透,也不斷從試驗中研發新的傳福音方式。他們拜訪醫院、監牢、為了紐約的水手們舉行特別聚會,他們建立學校、救濟院、孤兒院,發放窮人津貼、為兒童、青少年和眾多移民展開特殊的福音工作。很快地,人數開始增多,從窮苦到富足,從文盲到知識分子,橫跨社會階級的人們都來到宣信的聚會中。此時宣信也實現自己的夢想,開辦了美國第一本帶有插圖的福音雜誌。
1883年起,宣信鼓勵基督徒爬出牢籠般的宗派,開始不間斷創辦訓練信徒傳福音的學校;1887年創立宣道會(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的前身,是個不屬於任何宗派,跨教會的福音團體,全力為主贏得罪人;在紐約和移民們的接觸,也讓宣信猛然了解全世界的福音的需要,也引發他思考:「若這些移民從世界各地前來,那,那些地方是否更需要福音呢?」1897 年,宣信終於完成他心中的夢想,聯合美國的宣教士,齊力前往世界各地,為主得著失喪的靈魂,這股海外宣教的水流,綿延不絕,甚至影響到中國福音的開展,和受恩,倪柝聲、李常受等,都是這道聖靈水流的受惠者。
宣信一生寫了181首詩歌,福音書房所出版的大本詩歌裡收錄了23首;和其他歷代的詩人比起來,宣信詩歌的含金量特高,被選進詩歌本的比例也極高。然而,雖然宣信一生中的其中兩大使命為神醫和福音,但他最令人回味、珍藏的詩歌,卻是和生命長大、與主聯合、聖靈充滿相關的詩歌:
- 201首-井阿,湧上水來!
- 202首-在曠野加低斯
- 210首-主,求你向我吹聖靈
- 255首-我心中奏一甜美音樂
- 306首-祂為我死,我才能活
- 314首-有一仇敵,其力潛伏
- 341首-勿對我談屬地享樂
- 358首-今在基督何奇妙
- 362首-我已與基督同釘死
- 365首-我與基督已同釘死
- 366首-基督雖能千回降生於伯利恆(副)
- 381首-主,你是我生命
- 394首-前要的是祝福
- 395首-惟有耶穌
- 428首-跟主行走,心中甜美
- 433首-非我惟主
- 503首-聽哪,天上有聲喊說已經成了
- 504首-你這奮鬥的信徒
- 514首-我要歌頌那奇妙應許
- 521首-哦!讓我們在主裏面常喜樂
- 552首-禱告乃是靈中所燒聖香
- 636首-邪惡之日要站住
- 675首-這個榮耀信息何甜
註解:
- 註1:原文 "The chief danger of the Church today is that it is trying to get on the same side as the world, instead of turning the world upside down."
- 註2:原文 “One touch of Christ is worth a lifetime of struggling."
- 註3:原文 “The Christian is not obedient unless he is doing all in his power to send the Gospel to the heathen world. "
參考資料:
- 召會歷史簡介 p.210
- 詩人與詩歌 史伯誠
- 唱詩人第二卷,第三期
- A Biographical Sketch of A.B. Simpson
- All for Jesus: The Revival Legacy of A.B. Simpson
- 宣道會的創辦人-宣信
- 宣信的神醫經歷
用福音翻轉世界:宣信的故事 from stef wu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延伸閱讀(依照教會歷史時期分類):
- 第一時期 (Before 1500) :[基督雖能千回降生-詩歌366] 三世紀基督徒、[耶穌只要一想到你-詩歌171] 中古世紀伯納;
- 第二時期 (1500~1670) :[我神是我大能堡壘-詩歌638] 馬丁路德、[我是一隻籠中小鳥-詩歌524] 蓋恩夫人;
- 第三時期 (1670~1790) :[我神我愛我的永分-詩歌441] 以撒華滋、[耶穌你的全勝的愛-詩歌209] 查理衛斯理、[Amazing Grace奇異恩典-詩歌247] 約翰牛頓;
- 第四時期 (1790~1850) :[照我本相 Just as I Am-詩歌724] 愛略特、[與我同住 Abide with Me-詩歌288] 賴特、[聽哪千萬聲音雷鳴-詩歌110] 達祕三部曲之1、[何等喜樂-補充本329] 達祕三部曲之2、[主耶穌我羨慕活在你面前-詩歌290] 達祕三部曲之3。
- 第五時期 (1850-1920):[沒有血、沒有壇-詩歌40首] 波納、[與你更親,我神-詩歌453] 莎拉亞當絲、[一路我蒙救主引領-詩歌508] 芬尼‧克羅斯比、[主,使我更愛你-詩歌297] 布立思、[主,你得著我一生-詩歌339] 海弗格爾
Info:
「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是一個詩歌探索計畫,將2000年來的詩歌歷史分成七大時期,細細挖掘歷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與其最具影響力,至今仍在教會中屹立不搖之詩歌背後的故事。
你可以到這裡看我們所完成的部份: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